他们是可敬的“追象人”——记玉溪市公安局北移亚洲象群无人机监测组
发布时间:2021-08-23

编者按

举家出游、北移南归,15头野生亚洲象在2021年夏天为全世界的网民上演了一场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冒险”旅行。目前,这15头野生亚洲象已全部安全南返。而5月25日,当北移亚洲象群进入峨山后,玉溪市公安局就根据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和应急工作省级指挥部指令,抽调巡特警支队4名党员特警组成无人机监测组,跟随指挥部执行无人机监测任务,这是第一支参与任务的无人机专业监测团队。小象打架、密林穿梭、泥潭打滚……正是有了这支无人机专业监测团队的优异表现,才让全世界的网民得以观看到这场特殊旅程的最精彩瞬间,更努力实现了北移亚洲象群在玉溪境内人象平安的目标。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永红  文/图

迅捷起飞,精准定位,即时传输,有了无人机监测,哪怕山高箐深林密,也能寻找到大象的踪迹;哪怕云雾弥漫、大雨倾盆,大象也无处隐形;哪怕低热河谷地表温度高过大象体温,热成像暂时不能发挥作用,无人机飞手最终也能寻找到象群的身影。

3

无人机更换电池后准备起飞。

吉象入玉,“千里眼”护航

“盯住象、管住人”是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的主要措施之一,做到这两条才能守住人象平安的底线。亚洲象防范处置要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预警措施,通过教育宣传,引导群众进行安全防范,及时管控村庄周边交通,确保无人、无机动车进入,提前巡查在田地里种植庄稼的群众,引导群众转移到安全场所。完成“盯住象”工作,主要就靠无人机跟踪监测,由于山大林密,有人不听劝阻偷偷去看大象,这时候也要依靠无人机进行监测。可以说,有了“天空之眼”,最终才能避免人象冲突。

5月25日,玉溪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四大队副大队长罗家全刚在昆明完成全国警用无人机实战大练兵比武集训备战任务,一回到玉溪就接到单位紧急通知,要求他带领无人机机组,前往峨山县与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会合,执行亚洲象群的跟踪监测任务。当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亚洲象群已经进入峨山境内,继续往北就即将进入人口密集区,引发人象冲突的可能性骤增,原有的监测手段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接到命令后,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极具挑战、难度不小”,但无人机监测组没有丝毫迟疑,一边准备装备、车辆前往指挥部报到,一边极力搜索与北移亚洲象群相关的信息,研究大象的活动轨迹、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做足功课,准备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完成任务。“我们平常用无人机追踪犯罪嫌疑人,侦查取证,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用无人机追踪监测大象……”无人机监测组组长罗家全说,用无人机追踪监测亚洲象,是一个拓展新空间的机会。

“指挥部90%以上的决策依据,就是无人机提供的各种数据。”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和应急工作市级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玉溪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杨应勇说,如果没有“天空之眼”,亚洲象监测保护就犹如“盲人摸象”,难以做到人象平安。

一路追象,迎接挑战不惧困难

无人机监测组的4名成员都是党员,大家不惧困难,勇敢迎接挑战。

亚洲象所到之处,不是高山就是深箐,很多地方没有移动信号,加之大雨和浓雾影响,移动信号更弱。“为了及时传送监测数据,我一只手扶着方向盘,一只手举着手机找信号。”玉溪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综合科副科长、监测队员李仁培向记者介绍。“无人机经常挑战极限,飞着飞着就没有信号,遥控、图传全无,只能开着车去追无人机,好几次险些坠机……”监测队员李靖宇感叹。

亚洲象虽然是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动物,但其移动速度和行动能力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随着象群移动,翻山越岭、过河蹚水,监测队员一路追象,最紧张、最难忘、最艰难的是不停转场、转场、转场……这是在“追象”工作中李仁培最难忘的。

记者6月15日晚赶到易门县,参与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资料拍摄,第二天与无人机监测组的4名监测队员相识,中午还在易门县十街乡建大村,下午就转场到小革鲊村,真切感受到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而在6月17日至21日,象群反复在易门、峨山之间来回移动,中午还在山上睡觉,天黑已经到山脚觅食,到半夜又回到山上休息,无人机监测组顺着盘山公路上上下下不知疲倦地紧紧跟随。6月22日,象群在峨山县大龙潭乡迭所村旁蚂蟥塘,翻越了一座600米高差的大山,水平移动不到1公里,无人机监测组只能开车绕行30多公里山路,才赶到下一个监测点。

“类似的情景不止出现一次。”罗家全介绍,如果遇到象群大范围移动,无人机监测转场次数就会更多,最多的一班达4次。

6月15日凌晨,象群进入峨山县大龙潭乡山口村,天亮时爬上了峨山县大龙潭乡与易门县十街乡交界的甸末山。甸末山山高地广,植被茂密,无人机监测组2人一组,分开行动,在大龙潭乡山口村和十街乡南山村、建大村之间展开接力,持续对象群进行监测。而更多的时候,无人机监测组必须一边驾驶车辆尾随象群缓慢前行,一边操作无人机持续监测,更换电池时保证两架无人机交替升空,确保象群始终处在监测视线内。

7月4日,室外温度高达35摄氏度,监测队员站在新平县桂山街道亚尼社区老乡家房顶上操作无人机,汗水顺着下巴滴在裤腿上,打湿了一片。玉溪立体气候特征明显,象群在玉溪境内途经地域海拔高差近2000米,且长时间在干热河谷地带移动,高温、高热、高湿度是常态。监测队员只能靠大量饮水和频繁用冷水洗脸降温防中暑,脱了T恤“空军”上阵依然汗流浃背。而干热河谷的蚊虫叮咬也十分要命,无人机监测组长时间在野外工作,手、脚和脖子上不知不觉就被叮咬起大大小小的包块,奇痒无比,久久不能散去。

据了解,野生亚洲象生物钟与人类相反,它们一般是白天睡觉休息,傍晚开始活动觅食。象群移动和行走路线又琢磨不定,无规律可循,给无人机监测增加了难度。无论是前期白班、夜班“两班倒”,还是后期24小时“拉通头”,无人机监测组每天工作都在11至24个小时,没有固定的人员轮换,心理、生理上都达到了极限。但为了确保象群始终在监测视线内,两个无人机监测组实行24小时不间断飞行,为了抢时间,连更换电池都是“停桨不停机”,至今保持着10秒复飞的最快纪录。

2

6月17日,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与玉溪市公安局两支无人机监测队伍交接班后合影。

一路护象,玉溪有群“象爸爸”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普洱市,对亚洲象进行保护和救助的人们被称为“象爸爸”。此次,亚洲象群在玉溪流连忘返,数以千计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都尽自己的能力守护大象,为实现人象平安作出了很多努力和牺牲。

6月17日,罗家全80岁的母亲做心脏手术,但他坚持带队继续执行任务,未能陪在母亲身边。当母亲告诉他手术很成功,让他不要担心时,罗家全的二哥开玩笑地说:“他天天陪大象,不来陪你,他是大象的儿子……”

“大家都是党员,都那么拼,肯定不能拖后腿。”这是记者在采访无人机监测组时听到的最多也最真实的话语。结婚不到半年的柏斌,好几次夜班蹲在发电机旁抱着电池就睡着了;李靖宇、李仁培都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孩子每次打视频电话,首先就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40余天野外工作,无人机监测组没有一名队员要求换人轮休,他们都以能参加这样的任务感到骄傲和自豪;都以能为指挥部研判预警、投食引导和疏散群众提供预警信息,向全世界关心、关注北移亚洲象群的网民呈现“生态玉溪”画面,讲述有趣的象群故事而感到荣幸。

保证安全,“天空之眼”持续发力

对无人机监测组而言,无人机的安全同样重要,如此才能让“天空之眼”持续为指挥部提供直接、可靠和及时的信息。而凭着过硬的飞行维修技术,无人机监测组克服众多困难,完成了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

6月24日,监测队员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视频画面有细微持续震动,立即紧急降落,检查发现一个减震球爆裂,及时维修更换配件后避免了无人机坠毁。而在亚洲象群北移期间,一些非法无人机也在伺机活动,无人机监测组成功处置两起非法“黑飞”干扰象群的突发情况。

通过长时间实战,无人机监测组摸索出一套适应复杂环境跟踪监测的战法。

7月7日21时,象群出现几分钟后突然消失,无人机持续飞行近3个小时40余架次,都未能找到象群踪迹。大家没有慌,而是重新分析坐标轨迹图,守住西、北、东3侧与村庄接壤的区域,坚信一定能找到象群。功夫不负有心人,3架无人机同时起飞,盯住了3个区域,失联近4个小时的象群被找到了。

在40余天的护象工作中,无人机监测组累计起降1130架次,飞行352航时,采集回传GPS坐标2029次,在实现“零坠机”“零失误”的同时,两次从山林里找回兄弟单位的无人机和砸毁变形的电池;每次都能把象群的准确位置交给下一班战友;为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栏目等提供了四分之三的航拍画面。

亚洲象群北移时,元江干流是枯水期,而南返再次到达元江,恰逢汛期。大象要从北岸到达南岸,元江犹如一道天险。此时,无人机监测组再次接到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通知,要求协助地面引导组完成象群过元江无人机监测视频信号保障任务。

8月8日下午,无人机监测组抵达现场后,立即打开地图寻找合适位置起飞,通过周密计划和过硬技术,引导象群成功跨过公路桥,来到元江干流南岸,亚洲象南返越过了最大障碍,北移亚洲象群助迁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