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幸福家园 —— 寻访滇南人民护乡第一团成立遗址
发布时间:2021-08-26

李和才故居始建于1932年,是一组保存完好的中西合璧的古建筑群

初秋时节,记者驱车从元江县城前往咪哩乡,寻访滇南人民护乡第一团成立遗址。路途中,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民族团结宣传牌、李和才故居导向牌,到达咪哩乡主街道上,一幅巨大的墙绘映入眼帘,画的是李和才的事迹,置身咪哩乡能切身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在咪哩乡咪哩社区咪哩小组后山的一块天然草坪上,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上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支队护乡第一团成立地”,这里就是滇南人民护乡第一团成立遗址。如今宽阔的水泥路已经通到这里,咪哩社区的各个村庄也是硬化路通到各家门口,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村民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发展产业、建设村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新的奋斗目标,咪哩乡还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系统谋划、加强规划、整合资源,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推乡村振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咪哩乡不断书写着奋斗开创幸福生活的故事,抚今追昔,战争年代的咪哩乡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这还得从咪哩乡的革命旧址说起。

李和才家庙保存完好。

滇南人民护乡第一团的成立

时间在流逝,周边的环境事物也随之变化,但革命旧址凝聚着的红色精神却会一代代传承下去,正如在滇南人民护乡第一团成立遗址矗立着的那块石碑,总能轻易地就勾起到此参观的人们对革命历史的追忆。

1948年7月,中共滇南工作委员会在元江朋程成立,并建立云南人民自卫军。1949年2月,云南人民自卫军在因远整编改称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1949年4月,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在墨江县龙潭街开展反分裂斗争取得胜利后,根据中共云南省工委指示,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抽调人员组成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挺进支队(以下简称“挺进支队”)回到元江开展革命斗争,在元江打击肃清部分地霸豪强之后进驻洼垤整训。

1949年6月中旬,岳世华、马仲明等同志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四支队三十一团两个营从滇东南进入元江青龙厂,并于6月20日率部队到达洼垤与挺进支队会师。为适应新形势需要,中共云南省工委根据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指示,决定撤销中共滇南工委,将其原领导的地区划分为滇南地区和思普地区,相应成立中共滇南地委和中共思普地委,撤销自卫军番号,将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九支队,将挺进支队与三十一团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以下简称“边纵”)第十支队,并由中共滇南地委领导。

1949年7月初,中共滇南地委成立后召开了“边纵”第十支队成立大会,随后“边纵”第十支队按照指示沿元江南下执行任务,后又撤回元江,在咪哩附近的上龙潭、下龙潭进行休整。

“边纵”第十支队在咪哩上龙潭、下龙潭休整时,根据中共滇南地委关于各县要建立护乡团(队)的指示,派出同志到李和才家商议改编李和才的私人武装。李和才审时度势,同意交出全部武装,接受改编。李和才的武装经过政治审查遣散了不纯分子,新招收了一批当地农民积极分子,整编命名为滇南人民护乡第一团,也称元江护乡团,属地方部队,随“边纵”第十支队行动,并归“边纵”第十支队指挥,李和才任护乡团团长。

1949年8月11日,“边纵”第十支队在咪哩上龙潭、下龙潭之间的草皮街举行元江护乡团成立大会。滇南人民护乡第一团成立后,即随“边纵”第十支队到因远整训,通过学政治、学军事、学纪律,提高了部队素质。整训后,随“边纵”第十支队执行革命任务。9月22日,滇南人民护乡第一团配合“边纵”第十支队及第九支队一部,攻占了土司孙宗孔的老巢(今绿春县)。又随“边纵”第十支队到石屏、建水、曲溪、龙武一带阻击国民党部队南逃。

咪哩乡整合资金把李和才厨房小院改造成红色餐厅。

咪哩乡全力保护革命旧址

滇南人民护乡第一团革命遗址所在地咪哩社区,还有李和才故居、小柏木军政干部训练班旧址,而这些革命旧址都与李和才有着紧密的联系。

李和才是元江咪哩人,是云南省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哈尼族人民的优秀儿子、中国共产党忠诚的老朋友。在革命战争年代,长期与党风雨同舟、合作共事,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滇南解放战争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咪哩社区记者看到李和才故居、小柏木军政干部训练班旧址保存完好,当地党委、政府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一直没有停歇过,革命先辈虽已远去,但革命精神在这里不断传承。

李和才故居始建于1932年,是一组中西合璧式建筑群,主要包括石牌坊、家庙、一号院、二号院、厨房小院和附属建筑,占地面积2919.32平方米。于1986年7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8月被中共玉溪市委组织部和玉溪市委党校命名为玉溪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是目前元江县唯一一家市级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2021年1月,李和才故居被命名为第一批玉溪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走进李和才一号院,房屋结构保存完整,一些老物件也保存完好,里面的灯具是咪哩乡党委、政府按照以前的样式安装的,紧挨着一号院的厨房小院现在被改造成一家红色餐厅。

相比起一号院的安静,李和才家庙却热闹很多,很多单位都会到此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词在这里不断响起,红色血脉在这里不断流淌。

“家庙始建于1944年,坐东朝西,由前殿、正殿和南北厢房组成,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园林建筑和西方的欧式建筑有机结合,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古建筑。”咪哩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李安平告诉记者,在历届上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关心下,家庙进行了多次修缮,2012年1月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家庙已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咪哩乡党委、政府投入5万元竖立了滇南人民护乡第一团成立遗址标志性石碑,投入70万元对咪哩公路主线到革命遗址的道路进行拓宽并硬化。”李安平说,“咪哩乡以传承红色文化、李和才故居保护为载体,加强红色文物、革命遗址保护。从2004年到现在,咪哩乡党委、政府在上级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帮助下,共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对李和才家庙进行修缮和维护。2015年,回购一号院进行修缮保护;2019年,回购小柏木军政干部训练班旧址,并进行修缮;2020年,整合资金升级打造李和才厨房小院。”

“除了修缮革命旧址外,我们还多渠道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和实物并陈列展览,通过拍摄纪录片、讲红色故事、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方式,传承红色基因。”李安平说,“十四五”时期,咪哩乡将积极争取回购李和才二号院进行修缮保护,并打造成红色观光景点。

  滇南人民护乡第一团成立遗址矗立着标志性石碑。

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幸福家园

村庄外,路旁的农作物长势良好,村内道路干净整洁,村民们有的带着农具前往村外农田干活,老人们坐在房檐下纳凉聊天,呈现出一派和谐生机的景象。这是记者在滇南人民护乡第一团旧址所在地咪哩小组看到的场景。

“以前村子里的道路是土路,吃水靠人挑,住的是土坯房,现在我们住的是水泥房、喝的是自来水。”村民李顺才说,“现在村子里的环境卫生好了很多,而且政策越来越好,栽种果树政府补助资金,明年我打算种五六亩芒果树。”

“咪哩社区有7个村民小组,近几年,在产业发展上,我们稳住传统产业的同时,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林果、蔬菜产业;在脱贫攻坚期间,我们建了很多水窖、水池,修建了公路,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人畜分离、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两污’设施建设、‘厕所革命’,村庄建设比以前提升了很多。”咪哩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亚说,“在乡村振兴中,咪哩社区将抓好土地流转,借助合作社发展壮大蔬菜、林果产业,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谋划申报土地整治项目,对土地进行改良,助推提升农业产业;积极开展引才回乡,把家乡有知识、懂技术的青年人才引回家乡,助力村庄规划、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咪哩社区只是咪哩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咪哩乡围绕“生态立乡、产业富乡、基础强乡、文化兴乡、创新活乡”的发展战略,从紧抓产业发展、紧盯项目建设、聚焦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下功夫,全力以赴解决发展难题,全乡实现农业发展稳中向好、文化旅游初显成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环境不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2020年,咪哩乡党委、政府整合资金将李和才厨房小院建成红色餐厅,采取委托经营管理的模式,由咪哩社区租赁给经营者管理,项目每年收益为咪哩社区集体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2020年,我承包了红色餐厅,红色餐厅大部分都是政府装修好的,我就弄了一下厨房和经营台就开门营业了,试营业这一年政府不收取租金,等试营业期满后,政府根据收入、客流量等情况制定租金。”红色餐厅承包人李春红说,“我相信随着咪哩乡各项事业的发展,人会慢慢多起来,生意也会慢慢好起来。”

李安平说:“这几年,通过对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到咪哩乡开展红色教育、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当地村民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经济的意识还不够强,接下来政府将加大这方面的引导工作,培养相关人才带动村民借着革命旧址带来的机遇,发展农特产品销售、餐饮等业态,增加群众收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新的奋斗目标,如何让革命老区焕发出新光彩?“‘十四五’时期,咪哩乡将主动融入市、县发展定位,按照元江县委、县政府对咪哩乡的发展定位,结合咪哩乡资源禀赋,发挥咪哩区域比较优势,找准发力点,重点补齐生活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稳定烤烟生产,提升水果、林下种植等产业发展水平,深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推进与因远镇协调发展,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咪哩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袁平告诉记者,咪哩乡拥有独特的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将紧紧依托丰富的革命遗址,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为突破口,进一步盘活红色资源,并借助红河谷热海旅游资源,探索“红色+乡村”“乡村+康养”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加快实施红色教育基地提升工程,着力打造瓦纳沸泉、李和才故居、沃野阿雨茶园等精品红色乡村旅游项目,努力将咪哩乡建设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示范乡、红色文旅乡村振兴示范乡,真正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增进全乡人民福祉。

记者手记

用活红色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 季永鹏

还未到达咪哩乡就能看到李和才故居导向牌,来到咪哩乡主街道上,一幅巨大的墙绘将李和才的事迹展现得淋漓尽致,李和才家庙里则是人来人往,宽阔的水泥路通到滇南人民护乡第一团旧址,方便人们前来瞻仰参观。记者在咪哩乡寻访滇南护乡第一团旧址时,切身感受到了咪哩乡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革命文物凝结着党的光荣历史,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只有保护好革命文物,才能将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从竖立标志性石碑到回购革命遗址进行修缮保护,再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和实物陈列展览,值得称赞的是多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对革命遗址的保护一直没有停歇过,各个革命遗址保存完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此开展活动、参观游览。

“这几年,通过对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到咪哩乡开展红色教育、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当地村民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经济的意识还不够强,接下来政府将加大这方面的引导工作,培养相关人才带动村民借着革命旧址带来的机遇,发展农特产品销售、餐饮等业态,增加群众收入。”正如咪哩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李安平说的那样,伴随着革命旧址的保护,革命旧址也将不断地回馈着当地。

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成发展动能?采访中得知,咪哩乡结合市、县发展定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今后的发展中,咪哩乡将紧紧聚焦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的力度深度不够、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与推动高质量发展衔接不紧密等问题,系统谋划,加强规划,把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通过整合资源,大力实施红色教育基地提升工程,探索“红色+乡村”“乡村+康养”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打造红色乡村旅游精品项目,相信随着咪哩乡各项举措的实施,革命老区将焕发出新的活力。(记者 季永鹏 文/图)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