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人文地理
  3. 正文

人文地理|江城通古道

——南丝路中线“黄金通道”重要节点考(元江篇)

随着现当代学者的深入研究,元江城在南丝路中线的重要位置已经凸显出来。大江、深谷、高山的环绕,没能阻断这座江城与滇南广大地区及中南半岛诸国的交通贸易往来。

考察南丝路中线元江段的历史,其中一个问题在于,穿过通海城的古道如何与元江城关联在一起。至于到了元江城,向南如何延伸,如何通向大海之滨的南丝路出海口——白古,清代的多种地方志已有翔实的记载,反而算不得难题了。还有一个问题是元江段的线路与城市在早期的形态、规模,记者将一并尝试作出解答。

乘象而行的云南先民。(资料图)

乘象而行的云南先民。(资料图)

清初通海至元江之驿道

清代,由滇南经元江向北延伸的古道,可称为“盐茶古道”,媒体上常见的“茶马古道”的称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这条古道进入元江境内后支线很多,但在清代,干线却只有一条,与驿路(官道)是重合在一起的。

清代康熙年间署石屏州知州程封纂修的《康熙石屏州志》卷十二“旅途志”记载:“通海南至曲江驿……曲江南至临安府(府治在建水县城),气渐炎,彝险皆半,可九亭……由临安府九亭而达于石屏……过石屏州即入元江府。”清代的一亭即十里,康熙年间从通海城向南,过曲江驿,进入建水县境内,曲江至临安府城约为九十里,由府城再走九十里就可以到达石屏州城,石屏州城至元江府城约为三日行程。这就是清代早期,通海县城至元江府城走驿道的行程。

《康熙石屏州志》对通海县城至石屏州城的驿道站点都有详细的记载,而从石屏州城进入元江府境内,却只有寥寥数语。东方不亮西方亮,有意思的是,清代元江知府章履成纂修的《康熙元江府志》卷一“邮旅”一节却对这一段行程的节点给出了官方的记载:

府城三十里至三家村,三家村三十里至黄茅岭,黄茅岭三十里至大竹箐,大竹箐三十里至大哨,大哨三十里至小河底;小河底六十里至宝秀,宝秀三十里至石屏州,石屏州三十里至海东;海东四十里至临安府。

其中,“三家村”今属元江县甘庄街道,古村、古树、古道等诸多古迹至今仍存;“小河底”历来是元江与石屏的界河;海东,位于石屏异龙湖之东,是建水与石屏之间驿道的一个重要站点。

在这条线路之前,志书上还有一段文字:“康熙五十一年十月,知府章履成捐俸修理至境界止。”表明,这一段从元江府城东,经三家村、石屏州城到达临安府城的驿道,知府大人不仅捐款修缮,还亲自用脚步丈量过、亲身体验过,因而记载十分详尽。

明代贡象道与元代马可·波罗的归程

从清代回溯到明代,这一时期,途经元江的官道,史称“贡象道”。

在明代,云南有两条著名的出国境至缅甸的道路:贡象上路、贡象下路,合在一起也称为“贡象道”。顾名思义,这是当时缅甸或滇缅边地少数民族的朝贡使团前往明朝都城的重要通道。云南的史志,如明代的《万历云南通志》《天启滇志》和清代师范所著的《滇系》对这条古道都有记载。这里只说“贡象下路”。根据大象产地不同,朝贡使团所选路径又有不同。

贡象使团若选择走海路,可向南经景东、者乐、镇沅、普洱等地至车里(景洪),出境后从老挝宣慰司(今老挝琅勃拉邦)、八百媳妇宣慰司(泰国清迈一带)抵达白古。白古是缅甸重要的海港城市,从这里乘坐贡船,走海上丝绸之路,辗转入明代京城。

走陆路的贡象使团一般都向北,到元江中转,抵达昆明后,改走“普安辰沅东路”:经云南府、曲靖府、安顺州、贵阳府、镇远府、辰州府,入江汉转京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日记中记录的贡象队伍,走的就是这条线路。

当然有读者会怀疑,元江是否是贡象下路的重要一环。其实,关于明代元江府产象、驯象、贡象的历史,已经有学者做过专题论述。从《明实录》中也可以找到明代初期元江土知府那氏的多次贡象记录,这里不再赘述。

在诸多志书中,没有讲清楚的一个问题是,贡象下路从元江出发向北怎么走。贡象使团通常都持有朝廷授予的敕谕、金牌、信符,进京途中可以得到地方官员、军卒、民夫的护送,选择走驿道是必然的。那么经元江中转的贡象使团所走的驿道,是否与清代康熙年间的线路一致呢?志书没有给出答案,不过,我们可以找到元代马可·波罗漫游滇缅之后的回程线路作为参考。

元代,马可·波罗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随使团一路漫游,在缅甸完成了任务之后,再从缅甸白古出发,沿着明代的贡象下路,从车里入境,途经当时元江路广大辖区,然后进入临安路。据云南著名学者方国瑜、林超民考证,马可·波罗在临安路,途经了石平州(今石屏)、通海县、宁州(今华宁及江川部分地区)。与清初驿道不同的是,马可·波罗和使团避开了建水,直入通海境内。而在石屏与通海之间,确实存在一条捷径,比走建水一线要快一天时间。著名学者袁嘉谷纂修的《民国石屏县志》记载过一条由石屏县城出发的北行线路:“万家营―磨刀沟―沈家坡―大湾……龙朋里―小路南。”从“小路南”即进入今通海县高大乡。

马可·波罗漫游云南与明代初期元江府贡象之间相距约有百年,两者在行程上有些站点可能略有出入,但方向大致不差。

唐代元江城的地位

在唐代,南丝路中线经过元江的一个重要证据是青木香路的开通。青木香是产于滇缅交界的一种名贵香料,它与大象、犀角、珠宝、檀香等一样都是唐代当地邦国、部族朝贡及贸易的重要物品。据当代学者考证,青木香路因输送青木香而得名,其线路与元代马可·波罗的归程线路、明代的贡象下路元江以南部分基本吻合。向北的路段,有学者认为,途经了今玉溪市红塔区,到达今安宁,再由南丝路进入蜀地。但也不排除其与明清时期向北的驿道相重合。

在唐代,滇越之间的南丝路有两条重要通道,即通海城路与步头路。前者从安南出发,走红河水道,到今红河州的河口县上岸,改走元江江岸陆路,经建水,过通海、江川,进入昆明地区;后者与前者方向和线路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仅在于上岸的码头不同,史志上注明是在到达今元江江岸上一个叫“步头”的地方改走陆路。

关于步头的具体位置,国内外学者一直存在争议。著名学者向达在《蛮书校注》中列举了多种观点:个旧的蔓耗(古称蛮耗)、通海城、建水城、唐代的元江城。这四种观点中,只有蔓耗处于元江江岸边。最后一种观点是方国瑜提出的,元江县本土的学者都表示赞同。

据《康熙元江府志》记载:“唐蒙诏时,(元江)隶银生节度,建城甘庄……至(北宋)仁宗时,那氏据有其地,改城礼社江上。”可知,唐代的元江城位于今天的甘庄,北宋时才移到元江岸边。这段记载与方国瑜提出的步头在元江城并不矛盾。唐代的元江城虽然建在甘庄,但距甘庄不远的江岸已经有码头、渡口存在。元江县的学者告诉记者,在唐末,南诏国为了与唐朝争夺安南地区的控制权,曾派出一支“白衣没命军”,从元江顺流而下,直达安南。因此说步头路的水道终点定在元江也是可信的。(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传兵)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刘玉霞   审核:刘燕   终审: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