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人文地理
  3. 正文

人文地理|迤南孔道——扬武坝(下)

□  方维  文/图

扬武坝是新平近现代风云人物的摇篮

扬武坝在近现代新平历史上涌现出不少风云人物。

郭万祥,曾任东区团总、普洱督办所属剿匪总指挥官。1919年,新平县知事符廷铨以其禁烟出力,呈请给奖,督军兼省长唐继尧给予他二等禁烟奖章一枚;1922年,道委视察员到新平视察,以纯尽义务、办理认真,呈请优奖,普洱道尹李宏渊给予他匾额一方,文曰“保卫桑梓”;1933年,新平县县长王志高以维持地方有功,呈请给奖,省政府给予他匾额一方,文曰“捍卫桑梓”。

郭子正,曾任扬武镇联防大队队长。1941年,我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陶云逵带领学者到扬武等地对民族地区的自然、社会及人文状况展开调查,郭子正父子热情接待陶云逵团队,并协助团队成员黎宗瓛完成《扬武社会经济概况》一文,为后人了解民国时期扬武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陈琼林,仰仗扬武郭氏从事武装经商,创下巨额财富,在南来北往中接触过一些进步人士,思想有了进步。1949年3月18日,他带领300余人投靠峨山游击支队,任三大队大队长,部队改编为“滇中独立团”时任团副,成立玉溪军分区时为第三营营长,在清剿暴动土匪中表现突出。

陈琼书,陈琼林三弟,曾任扬武镇镇长,1948年枪杀革命内线人士12名。后随兄长陈琼林投靠峨山游击支队,因其有抽大烟的恶习,被安排回家戒烟,从此走向不归路。新中国成立后,他逃到思茅躲藏,被抓获镇压。

郭相卿,郭万祥之子,在昆明师范学校、昆华中学完成初中、高中学业,后考入云南大学政治系,毕业即被卢汉重用为省参议员,临危受命,就任龙武县县长。1949年率部和平起义。

李耀东,属旧社会典型地主。新中国成立后,逃到玉溪躲藏被抓,押回扬武家中看管,因鸦片烟瘾发作,喝桐子灯油中毒身亡。

唐敏卿,曾任扬武镇副镇长,后来参加中共云南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50年土匪暴动后,任扬武镇“善治会”名誉主任、“新平县善后治安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胡秉旌,出身贫寒,经多年磨炼终成扬武富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中共地下党统战政策影响下,以经商合法身份为部队提供枪支弹药。胡秉旌有扬武“大善人”之称,经常救济穷苦百姓。1948年被陈琼书以“通共”罪名枪杀。

扬武坝的几位近现代风云人物,在新平地方举足轻重,一度左右着新平上层人士对时局的看法和决策。

扬武坝是新平特色民居保护的典范

扬武坝自古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目前尚保留几幢有时代印记的传统民居。

郭氏民居,共两幢,遭火灾烧毁一幢,曾为扬武官绅郭万祥和郭万清所有。现存一幢建筑面积275.34平方米,坐东向西,硬山顶土木结构,三坊一照壁两天井格局,进出前后天井院落两道园门设计别具一格,房屋四角曾建有四座防御堡垒。屋内装饰考究,柱、梁、枋、檩纹饰繁多,雕刻有龙首、云纹、莲花等,并以红、绿、蓝三色为主基调,绘有如意纹、花草纹、龙纹等吉祥纹饰。板壁及廊沿题有邑人书写的诗词及绘制的图画,诗词内容有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钟离权的《题长安酒肆壁三绝句》等,绘画多以花草为主,寓意吉祥如意、富贵平安。郭氏民居建筑庞大,匠心独运,代表了扬武典型的民居建筑风格。

扬武郭氏民居。

扬武郭氏民居。

胡氏民居,又名扬武三台楼,曾为扬武富商胡秉旌私宅,总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分正房、马厩两部分,其中正房占地面积680.32平方米,坐西向东,硬山顶砖土木混合结构,融入中西方建筑元素。房屋主体建筑为一楼一底一院落,临街厢房两楼一底为商铺,因而得名“三台楼”。大门为西式拱门,上有精致的石雕和木刻。庭院阁楼宽敞明亮,格调清新,装饰建筑材料精雕细琢,特色鲜明,走廊木梁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人物肖像和山水画,彩绘精美。破“四旧”时,木雕损毁严重,现已成危房,亟待修缮。

李氏民居,为扬武坝地主李耀东私宅,占地面积253.44平方米,坐东向西,硬山顶土木结构,一楼一底,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传统民居建筑。扬武李氏民居布局巧妙,建筑精致,雕工十分精湛。庭院中除主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正房跨天井正对照壁,照壁充当院落围墙,划分成三段,左右两段大小匀称,形似牌坊,高度与厢房下重檐平,中段与厢房上房檐平,设计新颖,构思巧妙,现已修缮为扬武镇红色教育基地。

这里原来是李耀东私宅,现已修缮为扬武镇红色教育基地。

这里原来是李耀东私宅,现已修缮为扬武镇红色教育基地。

扬武古镇除上述民居外,尚遗留巡检署大门和陈氏、曹氏、杨氏等传统民居,建筑格局多为一正两厢房庭院,至今保存完好。

“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扬武坝作为历史的见证,记录着地方社会发展的痕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几次探访和考察,笔者认为,从历史价值和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考虑,扬武是新平唯一具备申报“历史名镇”条件的乡镇,希望能引起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尽快做好宣传保护工作,留住“迤南孔道”的历史印痕。


编辑:刘玉霞   审核:张志云   终审:蒋跃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