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随着杞麓湖水质脱劣攻坚进入关键阶段,玉溪市出台《杞麓湖水质脱劣攻坚工作推进机制》(以下简称《机制》),围绕“建、治、调、管、宣、战”六大核心任务,构建“源头治理—过程管控—长效保障”全链条攻坚体系,以超常规力度推动杞麓湖水质持续改善。
杞麓湖治理为何要构建工作机制?该工作机制有哪些“硬核”内容?相关工作措施如何展开?对杞麓湖治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玉溪市杞麓湖水质脱劣攻坚工作专班办公室副主任杨勇运进行了采访。
靶向聚焦六大攻坚任务
《机制》的建立,是我市根据湖泊保护治理新形势和新要求,再下力气、再下决心,消除湖泊污染存量、遏制污染增量,适时出台的靶向治理方案。
《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将攻坚任务细化为六大行动,直指生活污水治理、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硬骨头”,通过“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责任化落实”,成立相应工作组,通过靶向治理,确保脱劣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见实效。
聚焦“建”字强根基,集中攻坚生活污水治理,织密污水治理“一张网”。对已建工程查漏补缺、在建工程严控质量、新建工程确保全覆盖,实现污水精准有效收集处理。
聚焦“治”字优环境,城乡同治重塑人居新貌。领导干部带头,市、县、乡、村各级同向发力,针对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综合整治。
聚焦“调”字转方式,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管”字提质效,管理好已建设施设备,全周期守护治污设施“生命线”,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聚焦“宣”字聚合力,全民组织发动,增强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推动全民参与,构建湖泊保护治理新风尚。
聚焦“战”字抓落实,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打好水质脱劣攻坚战,通过一线攻坚,锤炼干部硬作风。
全流程拧紧责任落实“发条”
《机制》构建“月调度、周推进、日落实”三级调度体系,通过“提醒—通报—预警—约谈—问责”闭环管理,确保攻坚任务落实落细。
分级调度精准问诊:每月由玉溪市杞麓湖水质脱劣攻坚工作专班副指挥长主持月调度会,聚焦截污治污、河道治理等重点工作;每周由专职副指挥长牵头周调度,直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群众组织发动等难点工作;日常调度则深入一线现场办公,2025年汛期前重点解决影响水质的突出问题。
全要素筑牢攻坚“硬底盘”
《机制》从责任、要素、作风三方面强化保障,为攻坚行动提供“硬核”支撑。
压实责任链。明确“一把手”既是“指挥员”又是“施工队长”,要求市级部门主要领导每月至少2次下沉一线,通海县、乡、村干部每周驻村办公,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攻坚格局。
盘活资源库。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提前介入,统筹加强用地、用林等要素保障,优化审批流程,全程跟踪服务。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持续做好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拓宽投融资渠道,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做好项目储备,积极主动向省级有关部门汇报衔接,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
锤炼硬作风。结合作风革命和效能革命,推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工作法,确保截污管网建设、农业技术培训等任务“月月有进展、季季见成效”。
新时代湖泊治理的玉溪实践
《机制》的出台,标志着杞麓湖治理从“碎片化整治”向“系统化攻坚”转变,其创新点集中体现为“三个结合”。
短期攻坚与长效治理结合。既设定2025年截污治污、垃圾清零等“硬指标”,又建立“红黑榜”、设施运维台账等长效机制,避免“运动式治理”。
工程措施与制度创新结合。在推进管网建设、河道治理等硬件工程的同时,配套农业水价改革及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监管等制度,形成“建设―管理―监督”完整闭环。
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结合。通过“两代表一委员”监督、社会团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载体,将广大群众纳入治理体系,真正实现“湖泊保护,人人有责”。
跨界共治一幅图,上下同频一股劲。目前,《机制》提出的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相信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杞麓湖会朝着“水质脱劣、生态向好”的目标稳步迈进。(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邢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