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哀牢山一带的彝族,世代传承着一种名叫阿苏者的民歌,有的地方也把阿苏者称作“阿乖啰”。每当人们跳歌的时候,相互对唱的就是阿苏者的调子。最典型的就是主唱的每一句唱词结束,众人都要以阿苏者来应和。那么,阿苏者的演唱有些什么讲究?唱词有什么特点?近日,记者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培学一一道来。
阿苏者与跳歌
张培学告诉记者,阿苏者是彝话,意为大家一起玩。在玉溪境内,阿苏者主要流传在新平县的平掌、建兴、水塘、者竜等地,沿哀牢山分布。阿苏者的演唱一般都在跳歌场上进行。每当婚丧喜事或者农闲时,人们便聚集在办事村民家的院子或村中的跳歌场上,弹起三弦、吹起葫芦笙,围成一圈跳歌。
据了解,关于跳歌的起源,在彝族腊鲁支系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腊鲁人和周边的另一个部族发生战争。腊鲁人势单力薄,节节败退,最后被困在一座山上,危急关头,有人想出了一个妙计。到了夜晚,100多个腊鲁士兵偷偷到垭口,架起几堆干柴、点起篝火,之后他们分成几组围着篝火又唱又跳。敌人被喧闹声迷惑了,以为腊鲁人的援兵已到,连夜匆匆撤兵。此后,腊鲁人就把跳歌视为太平舞,代代相传。
记者得知,生活在新平县建兴乡马鹿塘村一带的彝族腊鲁支系,跳歌的风气很盛,当地还流传着一种宣告每年跳歌开始的开歌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周围各村的腊鲁人都聚集到马鹿大寨,白天进行商贸交易活动,晚上跳歌,节日通常持续两三天。
另外,生活在新平县平掌乡梭山村的彝族腊鲁支系,有一个传统节日——“朝山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五,当地的腊鲁人都要举办朝山会。朝山会的主要内容就是跳歌,唱阿苏者,跳歌通宵达旦,人山人海。
阿苏者的特点
阿苏者在哀牢山一带传承已久。追溯起来,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哀牢山一带的百姓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和外界交流的机会少,娱乐手段单一。人们聚在一起跳歌,唱阿苏者,主要目的就是娱乐和放松。
围绕阿苏者的特点,张培学谈了自己的看法。
阿苏者的唱词有“牌曲”和“杂曲”之分。“牌曲”指唱“古经”(古歌),是世代传承的固定歌词,包含天文、地理、历史、自然、传说、故事等内容;“杂曲”是即兴演唱,多以问答的方式进行。如果是男女对唱,则以情歌为主,语言生动诙谐,大胆直白,反映了彝族的性格特征。而阿苏者歌词中最丰富、最生动的部分就是情歌。
同时,阿苏者歌词由七言句构成,一般四句为一个唱段。有同性对唱和异性对唱,其中异性对唱比较多,并以小三弦、葫芦笙等为伴奏乐器。曲调较为简单,以一个乐句来循环演唱。一般以对答形式演唱,但如果是唱“古经”,就不一定是问答,双方就你一段我一段,交替进行。
张培学告诉记者,阿苏者的音乐是彝族的,歌词则主要用汉语演唱,除了一些衬词还保留彝语外,其余几乎都用本地的汉语方言。阿苏者的歌词,受汉族传统诗歌影响,采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增强了韵律。由此,通过彝族传统音乐和汉族方言诗歌的结合,音乐和诗歌的美相得益彰,使阿苏者独具韵味。
张培学说,阿苏者可以说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产物。阿苏者最初来源于彝族,后来受汉族文化影响,形成“彝腔汉词”的现象,它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文化融合的生动案例。阿苏者流传的哀牢山一带,世代生活着汉、彝、傣、哈尼、拉祜等众多民族,不仅是彝族,汉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样喜欢阿苏者,这些民族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到这一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中。
采访最后,张培学说道,一直以来,阿苏者在哀牢山一带,是人们传情达意的媒介,架起了各村寨文化交流、增进友谊的桥梁,对增进民族团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已把阿苏者的演唱搬到了微信平台,没有了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希望阿苏者能更好地传承下去。(玉溪日报记者 李艾丽)
- 提醒!玉溪城南汽车客运站调整运营时间
- 玉溪5人获2020年度“省突”“省贴”
- 春来花开人更勤
- 我市描绘 “十四五”烤烟产业发展路线图
- 纪检监察机关为创文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 我市开展“文明餐桌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
- 白骨顶鸡亮相星云湖
- 新学期开学啦
- 新一届村组干部全员培训班开班
- 全省科技研发投入工作培训会在玉举行
- 玉溪市共青团网站和“玉青U+”小程序上线
- 聂耳与国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展走进大理
- 玉溪市广播操视频赛比赛结果出炉
- “玉溪之变——名企名品看玉溪”融媒体报道启动
- 玉溪市首家近视防控指导站揭牌
- 警民之间那些暖心事
- 红塔公安分局在工业园区设立警务室
- 峨山巡特警野外拉练锤炼战斗力
- 孩子压岁钱该怎么管?
- 春节“巧遇”情人节 今年花市特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