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芬编织草锅盖
草锅盖
“云南十八怪,草帽当锅盖”。在江川区江城镇小石关村,村民祖祖辈辈都从事草锅盖编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如今草锅盖的市场小了,但依然有村民传承着这项手工技艺。
一搓二织三收尾
草锅盖一般是江川老百姓厨房里用来盖甑子、蒸笼用的盖子,多年来,当地的人们还是习惯吃罩上草锅盖蒸出来的米饭。它下宽上窄,呈喇叭状,形似草帽,尺寸依据甑子的大小而定,大的直径达60厘米,小的只有20厘米左右。质量上也分为几等,根据材质和工艺来区分,同样大小的草锅盖,质量好的,价格可高出3倍。如今,那些小巧玲珑的草锅盖也被用来装饰客厅,作为工艺品观赏。
编织草锅盖所需要的主要原材料是江边草、锅盖草、斑茅草和绵竹。江边草质地较好,长1米左右,茎细质硬,晒干呈淡绿色;锅盖草,长1.5米左右,茎粗质硬,晒干后呈棕色,用量较大;斑茅草,叶长1米左右,无茎,晒干后呈铁灰色。这三种草都可以在当地的田边地埂或山上采到。用来缝草锅盖的“线”是绵竹,在绵竹还嫩时就把它砍回来,做成宽约0.5厘米的薄篾片和细篾丝。村民们会在每年10月将这些原材料采回来,阴干备用。
草锅盖的编织工序分为三道,即“一搓二织三收尾”。第一步“搓”就是用竹丝先拧成一个锅盖顶;第二步是接着锅盖顶的竹丝,将草递添成股,用专用的锅盖针按顺时针方向一圈一圈缝织并逐渐扩大;第三步在将要收尾时,锅盖草逐渐减少,用上好的绵篾片密密匝匝地缝紧,使收尾处衔接紧密,看不出接头。
全村年收入近百万
段春芬是小石关村的编织能手,笔者来到她家时,她正在聚精会神地编织草锅盖。她热心地介绍:“这个是江边草,用来编锅盖顶,这个锅盖草用来编锅盖的下半部分,这个篾是专门用来织草锅盖的。”段春芬从小受家庭熏陶,对民族传统手编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七岁时跟着祖母学编草锅盖,因悟性极好,很快便掌握了草锅盖的编织技巧,并能独立完成。45年来,她农闲时在编,农忙时也抽空编,虽然都是纯手工编织,一年下来仍然可编200多个。一直以来,她勤学肯钻研,编织出来的草锅盖又结实又美观,每一行的用草量和绵篾片缝织的间隔距离,都比较均匀整齐,特别招人喜爱,上门订货的人也不少。凭借出色的编织技艺,2005年,段春芬成为江川区级非遗保护项目传统技艺——草编的代表性传承人,她说:“我教会了弟媳,她已经会缝了。我们村上点岁数的基本都会缝,只有小的这些不会,我想继续把这个草锅盖编织手艺传承下去,不让它失传了。”
据了解,小石关村平均每年每户能编织草锅盖100多个,全村每年至少可编织2万多个,以现行市场价格计算,平均每个40元至50元,全村编织草锅盖收入近100多万元。小石关村的草锅盖精致、美观、耐用,大多是外来商贩到村里统一收购后销售到附近县(区),有的甚至远销省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草锅盖的市场需求正逐渐缩小,但是村民们依然在保护和传承着这项手工技艺。(通讯员 李丹 杨宝英 杨俊芳 文/图)
- 法治进校园 安全促成长——全市检察机关送法进校园侧记
- 禁止手机带入校园,大家怎么看?
- 市民关心的这些问题有回复了
- 今年城乡居民医保登记结束
- 春暖花开玉溪周边游短途游持续升温
- 喝涩水正当时
- 红塔区与绿地城投集团签约城市更新改造项目
- 2020年全市蔬菜产业产值超90亿元
- 我市及早安排春耕备耕工作
- 玉溪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 曼来镇三月李“抢鲜”上市
- 易门水塘村:向着富裕之路迈进
- 通海六街村:党建引领乡村发展
- 玉溪试点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 玉溪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100问100答(一)
- 红塔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 通海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整治
- 华宁开展节后县城清洁行动
- 部分学校饮用水告急 玉溪消防送水87吨
- 提醒!玉溪城南汽车客运站调整运营时间